都是Alex Webb 惹的禍–Layers 構圖

1: MEXICO. Oaxaca state. Tehuantepec. 1985. Children playing in a courtyard. By Alex Webb

想寫 Alex Webb 是很早的事,皆因太喜歡他的作品。研究他,可說是我街拍學習中的振聾啓瞶的經歷,但要說他又要先講構圖、色彩,實在是大工程,所以遲遲躲懶不動筆。

但想說的總是不吐不快。

講構圖,先講音樂。流行音樂(中/英文)或是香港的K歌之所以流行,是旋律簡單容易上口;歌詞也淺白,句句押韻一聽入腦。唱的人輕鬆,聽的人過癮。但去到爵士音樂和歌劇功夫就多了。至少,你要有點「歌齡」,對歌手和樂手的水準有點認識,你開始對歌詞的意境有追求,要給樂章一些時間去組織起承轉合。很多時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去領會較實驗性的創作。你肯定不會全部實驗品都喜歡,但當某一創新能打動你某一穴位,那種驚喜是不慣常的。至於歌劇,你更要做事前功課,先認識劇情和一些歷史背景,才能踏過門檻,給自己機會去喜歡或不喜歡。

我不是說聽爵士樂和歌劇的就高人一等,它們只是有 Prerequisite 的樂種罷了。平易近人的流行曲雄霸市場,爵士樂的 repertoire 仍在增長,但歌劇很可能快要消失了。

回頭說構圖。傳統的三分法、黃金分割法、和透視導引等攝影構圖,就有如流行音樂,在市場上佔了最大比率,在社交媒體上最容易被 Like。你到 Ikea 買廉價裝飾畫,也全是這種貨色。而 Alex Webb 最擅長的 Layering 構圖法,則打破了上面所說的傳統,要跨越門檻去嘗試欣賞它,你可能要認識些「構圖學」上的新點子。

之所以說是「層叠法」,是將照片分成前、中、後(或更多)三層,每層在畫面不同位置佈置你的視覺元素(通常是人物)來訴說你的圖片故事。這種構圖法的妙處,是能夠將平面的圖片增強了3D 的幻象。畫面豐富了,觀賞者的目光可游走於照片內的每個角落,探索每一視覺元素的玩味,或不同元素相互作用下結晶的新意思。它不太流行,是要觀眾多費時間,不能一矢中的。在廣告學「理論」上,合格的高速公路 billboard 廣告,必須要讓駕駛人在三秒之內明白主題。你的照片會是廣告快餐水平,還是有餘音繞樑的功力?

現在就讓我介紹 Alex Webb 的一些地標作品

2: HAITI. 1987. Saut D’eau pilgrimage. By Alex Webb
3: 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 By Paul Gauguin
4: HAITI. Bombardopolis 1986. By Alex Webb
5: MEXICO. Mexico City. 2003. Cotton candy being spun at the Zocalo By Alex Webb
6: TURKEY. Istanbul. 2004. Unkapani. Cafe By Alex Webb
7: USA. West Texas. 1975. Mexican Cleaning Swimming Pool. Illegal worker By Alex Webb
8: BRAZIL. Parintins. 1993. Young “Caboclos," Brazilians of Indian and European descent By Alex Webb

我的圖片說明多只針對構圖落墨,當中的人文元素在此不在談論之列。

圖一:前、中、後景分明,前面的皮球增添了動感。全照片用淡藍色為中心串連一切。但我很懷疑 Webb 做了些導演的功夫。

圖二:不太熱門的作品,但我太認識 Gauguin 的近似知名畫作。畫家有上帝之筆,可將人物放在任何最佳的構圖位置。所以我說 Webb 鬼斧神工,像畫家般可將人物「凌空」放置。這裡不僅是花巧地玩弄構圖,加勒比海風景和風情活靈活現。

圖四:Layers 分明,黑黝的皮膚,加上中層小孩的剪影,也加強了光暗對比趣味。

圖五:棉花糖、氫氣球、鏡像反影和 framing 是 Webb 愛用的 motifs。在圖片網上經常看到粉絲們依葫蘆畫瓢。

圖六:極度複雜的構圖,多層結構,加上窗戶的 framing,還有室內那鏡像—也是另一 個 frame。

圖七:較早的黑白期已有 layering 的結構,只是較為簡單。

圖八: 玩耍中的小孩,是較為容易做多層構圖。是故公園中的「猴子架」成為粉絲的最愛。熱愛 Webb 的會覺得畫面每一角落都有「戲」,不愛的可會認為看得太疲倦,找不到重點。

當然,Layering 構圖並非 Alex Webb 的憑空創作。在繪畫上由來已久,我們的街拍老祖宗也有嘗試過。只是這種構圖並非流行音樂,很少得到畫廊與雜誌(他們的目標在賣錢,當然要通俗)的推介,在大師的「經典系列」中亦極少機會出現。

Cartier-Bresson 最知名作品之一,只是你可能從未用 Layering 角度去欣賞
大師少為人道的作品,標準的三層結構。 By Cartier Bresson
Life 雜誌法國龍頭攝影師 Robert Doisneau 六十年前的創作
隱世大師姐 Vivian Maier 的出招

今天,Layering 有如爵士音樂,雖屬小眾品味,但卻是熱熱鬧鬧,有越來越多的粉絲。這我認為Alex Webb 是功不可沒。即使是他 Magnum 圖片社的隊友玩 layers 也樂此不疲,但只有 Webb 在過去三、四十年竭而不捨,達到差不多是逢圖必 layering 的地步,而成就斐然。

若果你是我 Instagram 的追隨者,你會疑惑我對 Webb 推祟備至,但我的作品竟絕少有他的影子?答案很簡單,也很羞愧—–太難了。正如我前文說,黑白「進級」彩色增加了很大難度。要拍攝四、五個人(組)座落在不同層面,不同角落,就差不多是 mission impossible。在圖片社交網站,我看到不少粉絲在嘗試,但即使在圖形上有點近似,但要連故事和構圖上各元素也起關連的,那就真是鳳毛鱗角。我仍在努力嘗試,但羞愧地,連過得自己關卡的也絕無僅有。

對未嘗闖關的,我嘗試解釋一下其難處:要拍 layering 便一定要用觀景窗,準確地安排畫面,平常用快槍手、腰平盲拍的功夫盡不中用。假設你計劃中的畫面有四組元素,兩組埋了位,你便要站在那裡眼望相機,守株待兔等另外一兩組元素出現,並要乖乖地走到你心儀的位置(作夢)!

你攝影大師的身分曝了光,目標人物就有戒心走開,好心的人就「合作」給你 V 手勢。另方面,在悉尼保護兒童的宣傳做得好,在公園中你對著小孩一舉起相機,家長們差不多要捲起衣袖⋯⋯。未當過職業攝影師,在撰文自誇開街拍 workshop 致富的 Eric Kim 有一 Vlog 教授如何拍攝 layering,除了介紹大師,也舉了自己作品做例子,其中一幅他說:這是前景、中景…….如果這裡還多一點什麼就強得多了。等如説彩票中了四個號碼,若多中兩個就很好了。可能有太多狗尾續貂的作品汜濫網路,不時有「評論家」發表意見,説街頭攝影已死之類。可能我們對自己的要求實在太低了。

Alex Webb 說他拍一百照片只有一張中用。留心他過住的佳作,多數都在南美「落後地區」,那些人喜歡在街上溜躂,私隱意識不高,街童也特別多,成為他拍 layering 的溫床。他最近宣佈回歸美國,有追蹤他新近作品的粉絲,應該發現他鬼斧神工式的 layering 好像大打折扣了(又或者他是在自我轉型。)

Alex Webb 不遺餘力地推動了新視覺的街拍,使到這藝術能百花齊放。你認識過後(沒有研究就沒有發言權),不須喜歡,可以繼續贊美和拍攝傳統構圖的黑白照片。正如你遊歷天下、遍嘗各國美食之後,仍堅持家鄉的粵(川、閩)菜為王者之選,沒有人能看扁你。在我,則認為不可能為一顆樹放棄一座森林(太座大人息怒,不是說您!)

 


發表留言